Monday, July 19, 2010

八旗制度

八旗制度是中國清代滿族的社會組織形式。綜述八旗制是清代兵民合一的社會組織制度,由太祖努爾哈赤在女真人牛彔制基礎上建立的。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始建四旗,正黃旗,正藍旗,正白旗和正紅旗。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增設四旗,稱鑲黃旗,鑲藍旗,鑲紅旗和鑲白旗。定三百人為一牛彔,五牛彔為一甲喇,五甲喇為一固山(固山即旗)



 代表 

介紹

旗滿

在今蒙古錫林部勒盟西南部。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萬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為色鑲紅邊而得名,鑲旗是上三旗之一,旗無王,由皇帝所親統,兵為皇帝親兵,侍衛皇室的成員也從上三旗中選。清末時的規模達到下轄 84個整佐領又2個半分佐領,兵丁2.6萬,男女老少總人口約 13萬人,很多清皇室成員都是鑲旗,如嘉慶帝的皇后孝和睿,乾隆帝的皇貴妃,“垂簾聽政”的慈禧和慈安(也稱東宮)都是,朝廷的高級官員中也有不少是來自鑲

正黄

正黄旗

以旗色純而得名。正,鑲和正白旗列為上三旗,上三鈉無王,都歸皇帝所親兵,侍衛皇室的成員也從上三旗中選。至清末,是八旗洲中人最多的一個,下轄 92個整佐領又2個半分佐領,約 3萬兵丁,男女老少總人口約 15萬人。康熙的愛臣,幹清門一等侍衛納蘭性德就是正旗人

白旗

在今蒙古錫林郭勒盟南部,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萬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為白色鑲紅而得名,鑲白旗屬於下五旗之一,不是由皇帝所親統,而由諸王,貝勒和貝子分統。清末時規模是84個整佐領,兵丁2.6萬丁,男女老少總人口約 13萬人。

正白

正白旗

位置在蒙古錫林郭勒盟南部,清代八旗之一。明萬二十九年(1601年),努爾哈赤初定,以旗色純白而得名。正白旗是八中的上三旗之一,順治前,上三旗中並無正白有正藍旗,因在順治初,多爾袞將自己所領上正白旗納入上三旗而將正藍旗降入下五旗,這以後就了定制。正白旗是皇帝親統之一,旗無王,兵為皇帝親兵,並從中挑選侍衛皇室的成員。清末規模為轄 86個整佐領(基本口和軍事編單位 100-300人為一單位)約 2.6萬兵丁,男女老少總人口約 13萬人。清末捻代皇后婉容是正白旗人。

鑲藍

鑲藍旗滿洲

在今蒙古烏蘭察布盟東部,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萬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為藍色鑲紅而得名,鑲藍旗是下五旗,由諸王,貝勒和貝子分統。清末時模達到下轄 87個整佐領又一個半分領,兵丁2.7萬,男女老少總人口約 13.5萬人。著名表演藝術家侯寶林先生便是藍旗人。

正藍

正藍旗滿洲

在今蒙古錫林郭勒盟南部,閃電河流貫領接河北。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萬二十九年(1601年),因旗色純藍而得名。正藍旗在順治前與正,鑲列為上三旗,順治初,被多爾?降入下五旗,不再由皇帝所親而由諸王,貝勒和貝子分統。清末時模達到下轄 83整佐領 11個半分佐領,兵丁2.6萬,男女老少總人口約 13萬人。

鑲紅

鑲紅旗滿洲

在今蒙古烏蘭察布盟東部,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萬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為紅色鑲白而得??統。清末時規模達到下轄 86個整佐領,兵丁2.6萬,男女老少總人口約 13萬人,清光緒帝的寵妃珍妃就是鑲紅旗人。

正紅

正紅旗滿洲

在今蒙古烏蘭察布盟東部,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萬二十九年(1601年),因旗色為紅純紅而得名,正紅旗是下五旗,由諸王,貝勒和貝子分統。至清末,是八旗中人口最少的一個旗,規模為下轄 74個整佐領,兵丁2.3萬,男女老少總人口約 11.5萬人,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原隸正紅旗;清乾隆年間的大貪官和珅也是紅旗人。


名稱

清末兵力

總人口

著名人物

備註

92個佐領、2個半分佐領、約3萬兵力

15萬人

納蘭性德康熙帝寵臣)
索尼
(重臣)

上三旗,八旗中最多人口

84個佐領、2個半分佐領、約26千兵力

13萬人

孝和睿皇后嘉慶帝的皇后)
慈安
隆科多
佟國維
慈禧太后鰲拜

上三旗

正白旗

86個佐領、約26千兵力

13萬人

婉容榮祿曹雪芹

最初是下五旗、順治帝初年、多爾袞統領後編入上三旗

正藍旗

83個佐領、11個半分佐領、兵26

13萬人

崇綺1864。戸部尚書同治帝皇后阿魯忒氏之父)

最初為上三旗、正白旗提升後降格為下五旗

鑲白旗

84個佐領、約26千兵力

13萬人

阿桂
善耆
(肅親王)

下五旗

正紅旗

74個佐領、兵23

115千人

代善
和珅
乾隆皇帝的寵臣)
老舍

下五旗

鑲紅旗

86個佐領、兵26

13萬人

珍妃光緒帝寵妃)

下五旗

鑲藍旗

87個佐領、1個半分佐領、兵27

135千人

侯寶林(相聲藝術家)
慈禧太后
咸豐帝貴妃)
肅順
辛酉政變處死的部尚書)

下五旗

Source:

http://www.hudong.com/wiki/%E5%85%AB%E6%97%97%E5%88%B6%E5%BA%A6

http://www.lndangan.gov.cn/HTML/index.html




Thursday, July 8, 2010

紫禁城 - 三次大規模維修

自1840年後的100年間,故宮從未進行過大規模維修。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故宮博物院通過對故宮的建築的普查,針對紫禁城存在的問題,實施了故宮古建築修繕史上的第一個五年治理與搶險規劃,從根本上改變了舊社會留給故宮的荒涼殘破的面貌,使之展現出宏偉壯麗的規模。
1973年,故宮博物院根據中央的指示,制定出第二個五年規劃《故宮博物院五年修繕保護規劃》。該規劃除了加強對古建築修繕外,主要涉及安裝熱力管道,電纜工程,污水管線工程,防雷裝置等多方面,多專業的保護方案。
而從2002年開始的故宮大修計劃,一直要持續到2020年。這一階段除了陸續開放一些修繕後的景點外,還要將故宮1000多名工作人員長期佔用的辦公用房重新進行修繕,屆時,“開放區”的比例將由現在的30%增加到70%以上。

source: http://www.dpm.org.cn/index1024768.html#

Wednesday, July 7, 2010

九門提督

九門提督」是中國清朝時 期的駐京武官,正式官銜為「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主要負責北京內城九座城門(正陽門崇文門宣武門安定門德勝門東直門西直門朝陽門阜成門)內外的守衛和門禁,還負責巡夜、救火、編查保甲、禁令、緝捕、斷獄等,實際為清朝皇室禁軍的統領,品秩為 「從一品」。

設立

  • 順治元年(1644年),清廷,定都北京,設立了軍警合一的軍事機構--「步軍統領衙門」,主官為「步軍統領」,轄制滿蒙八旗步軍營及九門官兵,同時節制南北巡捕二營,即綠營馬 步兵。步軍營主要防守內城,按八旗方位防守。巡捕營主要防守外城(也稱南城)及郊區的重要地方。
  • 順治十六年(1670年),清廷增設巡捕中營,仍由步軍統領衙門主官節制,是為「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三營統領

沿革

  • 九門提督一職由於關乎京師防務,所以自設立以後主要由滿族大臣擔任,不過康熙時 期漢 族官員吳六一曾任此職。
  •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 清廷將巡捕三營(南、北、中)增為五營,皆為步軍統領衙門節制,至此該衙門主官稱謂正式變為「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
  • 1900 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設立安民公所,維持治安。八國聯軍進入北京前的最後一 任步軍統領是慈禧太后親信榮祿1901年清 廷仿效聯軍方式,設「善後協巡營」,後來改名「巡警總廳」,替代原步軍統領衙門的巡捕營。1902年肅親王善耆任步軍統領,支持軍警分離的改革。1905年清 廷正式創設巡警部,並開辦現代警察學校,培養警察人才。自此,軍警編製分離,現代警察制度初步創立。
  • 1911 年辛亥革命後,北洋政府保留了這個官職,只是將其更名為「京師步軍統領衙門」,轄左右翼總兵;1924年11月最終裁 撤。

source:
http://zh.wikipedia.org/zh-hk/%E4%B9%9D%E9%97%A8%E6%8F%90%E7%9D%A3

豐台大營 + 西山健銳營

豐台大營是由八旗精銳組成的皇家近衛軍,由上三旗組成.裝備有當時最新最好的武器,薪俸最多,待遇最好.以威懾全國其他的軍隊,以防作亂 清代京畿軍事力量由內侍衛大臣(內衛),步兵統領衙門 (城防)豐台大營和西山銳健營兩營提督(軍事主要力量),統領,而步兵統領衙門主管巡城御史衙門(街道治安)和北京城的城防.因為清代的時候步兵統領衙 門管到北京城的九個城門,所以有了九門提督的稱號.放到現在可以叫:北京衛戍區司令吧!至於官銜的話,可能不大,但職務非常的重要.因為清代的地方上 有督撫,督撫是二品,而正式的提督是從一品,但卻要受督撫的管轄,可能是古代文人正統的緣故吧!因此地方上的提督相當於現在的一個省軍區司令吧.所 以參照九門提督的話,估計也就是個中將軍銜吧.

source: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1436891
http://wenwen.soso.com/z/q154117359.htm

八王議政

  1. 阿敏台吉、
  2. 莽古爾泰台吉、
  3. 皇太極、
  4. 岳託、
  5. 濟爾哈朗、
  6. 阿濟格阿哥、
  7. 多鐸、
  8. 多爾袞
清代前期滿族上層貴族參預處理國政的製度。 “議政王大臣”之名正式出現於崇德元年(1636)以後,但滿族上層貴族與議國政的製度,卻早在清太祖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汗國之初即已形成。當時滿族處於奴隸制向封建制轉變之際,尚存有濃厚的奴隸主貴族軍事民主的習俗。後金的軍國大事,都由諸貝勒等人共議裁決。諸貝勒大都是努爾哈赤的子侄等宗室貴族。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努爾哈赤創建八旗制度之後,又置議政大臣五人,理事大臣十人,與諸貝勒每五日朝集一次,協議國政。天命六年(1621)二月,努爾哈亦命四大和碩貝勒按月分值,國中一切機務,俱令值月貝勒掌握。天命七年三月,努爾哈赤又諭令八旗旗主貝勒共議國政。至天聰年間(1627~1636),除宗室貴族中被封為貝勒者充當議政的成員外,八旗固山額莫(見都統)也兼充議政。至此,在天命及天聰年間,這種由宗室貴族及八旗中的五大臣、固山額真等組成的議政制度,雖無議政王大臣會議之名,實際上是議政王大臣會議制度的早期形態。


崇德元年,皇太極正式稱帝,改國號為清。將原來的旗主全部封王,並令除八旗固山額真繼續兼議政大臣外,每旗另設議政大臣三員,在清代歷史上正式出現了“議政大臣”的職名。此後,清王朝宗室貴族中的王與八旗固山額真、議政大臣共同議政的形式,即稱為“議政王大臣會議”。因參與議政的宗室貴族除親王、郡王以外,還有貝勒等人,故又稱“議政王、貝勒、大臣會議”。會議的成員雖由上層貴族及八旗大臣所組成,但不是所有上層貴族、大臣都可以出席。 “議政”是一種正式的職銜,代表著一定的權力和地位,必須經過皇帝的任命。同樣,在必要時,皇帝也可以撤銷某一貴族及大臣的“議政”資格。

清王朝統一全國後,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成員有較多的增加,貴族中除親王、郡王、貝勒參加議政外,貝子及公一級也有參加議政的。議政大臣除滿洲八旗的固山額真和大臣外,蒙古八旗的固山額真及中央政府六部滿、蒙尚書(部長)也列為議政大臣。其他如皇帝的侍從官員——內大臣、侍衛,以及王、貝勒府中的長史、旗下閒散等,也有被列為議政者。漢軍八旗的大臣如範文程、寧完我等人也曾一度參與議政。當時在內廷還專設“議政處”,作為議政王大臣的辦公處所。凡軍國重大事務,不由內閣票擬者,皆交議政王大臣會議。其議政形式有二:一為廷議,一為交議。在清王朝統一全國過程中,用兵頻繁,軍情險急,議政王大臣會議對重大決策曾起過重要的作用。

隨著國家的逐漸統一及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象徵著貴族政治權力的議政王大臣會議制度必然與皇權產生矛盾。議政王大臣會議人數的增加,較低級別的貴族和大臣的參加議政,實際上降低了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權力與地位。順康時期,由內閣處理政務,而雍正時又設立軍機處,作為贊襄皇帝決策的機構,使權力日益集中於皇帝。議政王大臣會議雖然繼續存在,但所議之政,已只限於軍務、皇帝出巡、旗務、少數民族事務及重大刑審案件等具體事務,無關乎軍國大事。至乾隆五十六年(1791),乾隆帝取消了議政王大臣職名,自此議政王大臣會議制度也隨之消失。

source:
http://wenwen.soso.com/z/q98597476.htm
http://wenda.chinabaike.com/html/20101/q945828.html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8060790.html

Tuesday, July 6, 2010

清朝官制

朝官制同以往各朝代一樣,分為文官和武官,又分為京內官、京外官(地方官)
一、品級(級別)

品級

級別

一品

正一品

文京內官

太師、太傅、太保、殿閣大學士 {相當於政治局}

文京外官

武京內官

領侍衛內大臣、掌鑾儀衛事大臣

武京外官

從一品

文京內官

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少師、少傅、少保、各部院尚書(部長)、都察院左右都禦使(最高檢查院長)、協辦大學士(政治局)

文京外官

加銜總督

武京內官

九門提督(衛戍司令)、內大臣

武京外官

將軍、都統、提督

二品

正二品

文京內官

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內務府總管、鑾儀使、大理院正卿

文京外官

各省總督、漕運總督、河運總督

武京內官

八旗護軍統領、(左、右)翼前鋒統領

武京外官

副都統、總兵

從二品

文京內官

內閣學士、散秩大臣、翰林院掌院學士、各部院左右侍

文京外官

巡撫、布政使司布政使

武京內官

武京外官

副將

三品

正三品

文京內官

都察院左右副都禦使、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上駟院卿、大理院少卿、太常寺卿

文京外官

順天府尹、奉天府尹、按察使、步軍翼尉、各省提學使

武京內官

一等侍衛、火器營翼長、健銳營翼長、前鋒參領、護軍參領、驍騎參領、武備院卿、參領

武京外官

城守尉、參將、指揮使

從三品

文京內官

太僕寺卿、光祿寺卿

文京外官

都轉鹽運使司鹽運使、參政道

武京內官

包衣護軍參領、包衣驍騎參領、王府一等侍衛

武京外官

遊擊、下五旗參領、協領、指揮同知、宣慰使、土遊擊

四品

正四品

文京內官

通政使司副使、鴻臚寺卿、大理寺少卿、太常寺少卿、太僕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都察院六科給事中

文京外官

順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員、鹽法道、副使道

武京內官

武京外官

防守尉、佐領、都司、指揮僉事、宣慰使司同知、土都司、兵備道、代本

從四品

文京內官

內閣侍讀學士、翰林院侍讀學士、翰林院侍講學士、光祿寺少卿、國子監祭酒

文京外官

知府、土知府、都轉鹽運使司運同、參議道

武京內官

城門領、包衣護軍副參領、包衣驍騎副參領、包衣佐領、四品典儀

武京外官

宣撫使、宣慰使司副使

五品

正五品

文京內官

各部院郎中、太醫院院使、左右庶子、僉事道、欽天監監正

文京外官

直隸州知州、同知、土同知、順天府治中、奉天府治中、監掣同知

武京內官

步軍副尉、步軍校

武京外官

關口守禦、防禦、守備、宣撫使司同知、千戶、宣慰使司僉事

從五品

文京內官

鴻臚寺少卿、各部院部外郎、翰林院侍講、翰林院侍讀、詹事府洗馬

文京外官

各州知州、都轉鹽運使司副使、土知州

武京內官

委署護軍參領、委署驍騎參領、下五旗包衣參領

武京外官

副千戶、宣撫使司副使、招討使、安撫使、長官司長官使、河營協辦守備、守禦所千總

六品

正六品

文京內官

太醫院左右院判、內閣侍讀、左右中允、主事、都察院都事

文京外官

京府通判、土通判、京縣知縣、通判

武京內官

藍翎侍衛、整儀尉、親軍校、護軍校、前鋒校、鳥槍步軍校、驍騎校、委署步軍校

武京外官

千總、宣撫使司僉事、安撫使司同知、招討使司副使、長官司副長官、百戶、土千總、門千總、營千總

從六品

文京內官

左右贊善、翰林院修撰

文京外官

土州同、州同、運判、理同

武京內官

內務府蘭翎長、六品典儀

武京外官

盛京遊牧副尉

七品

正七品

文京內官

內閣典籍、主簿、評事、通政使、太常寺典簿司知事、太常寺博士、御醫

文京外官

知縣、京縣縣丞、順天府滿州教授、訓導、土知縣、縣視學

武京內官

城門吏、太僕寺馬廠協領

武京外官

把總、土把總、安撫使司副使

從七品

文京內官

五官靈台郎、光祿寺典簿、布政使司都事、翰林院檢討、國子監博士

文京外官

土州判、州判

武京內官

七品典儀

武京外官

衛千總、安撫使司僉事

八品

正八品

文京內/

太醫院御醫,各部院八品筆帖式,外府經歷,外縣縣丞,州學正,縣教諭

武京內/

外委千總

從八品

文京內/

翰林院典簿,府,州,縣訓導

武京內/

委署驍騎尉

九品

正九品

文京內/

各部院九品筆帖式,縣主薄

武京內/

外委把總

從九品

文京內/

翰林院侍詔,邢部司獄,州吏目,巡檢

武京內/

額外外委


朝補服圖案

級別

補服圖案

封爵位

親王

身前身後五爪正龍各一團,兩肩五爪行龍各一團

郡王

身前身後兩肩五爪行龍各一團

貝勒

身前身後四爪正蟒各一團

貝子

身前身後四爪行蟒各一團

鎮國公、輔國公

身前身後四爪正蟒各一方

公爵、侯爵、伯爵

身前身後繡九蟒

子爵

身前身後繡麒麟

男爵

身前身後繡獅

官制品級

一品

文官

繡鶴

武官(鎮國將軍)

繡麒麟

二品

文官

繡錦雞

武官(輔國將軍)

繡獅

三品

文官

繡孔雀

武官(奉國將軍、一等侍衛)

繡豹

四品

文官

繡雁

武官(奉恩將軍、二等侍衛)

繡虎

五品

文官

繡鷳

武官(三等侍衛)

繡熊

六品

文官

繡鷺鷥

武官(藍翎侍衛)

繡彪

七品

文官

繡雞敕

武官

繡犀

八品

文官

繡鵪鶉

武官

繡犀

九品

文官

繡練雀

武官

繡海馬

頂戴(頂珠和花翎)

文武官員的朝冠式樣大致相同,品級的區別,一是在於冬朝冠上所用毛皮的質料不同,而更主要的區別是在冠頂鏤花金座上的頂珠,以及頂珠下的翎枝不同。這就是代官員顯示身份地位的"頂戴花翎"。頂珠的質料、顏色依官員品級而不同。一品用紅寶石,二品用珊瑚,三品用藍寶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石,六品用硨磲〔chēqú車渠,一種南海產的大貝,古稱七寶之一〕,七品用素金,八品鏤花陰紋,金頂無飾,九品鏤花陽紋,金頂。雍正八年(西元1730),更定官員冠頂制度,以顏色相同的玻璃代替了寶石。至乾隆以後,這些冠頂的頂珠,基本上都用透明或不透明的玻璃,稱作亮頂、涅頂的來代替了。如,稱一品為亮紅頂,二品為涅紅頂,三品為亮藍頂,四品為涅藍頂,五品為亮白頂,六品為涅白頂。至於七品的素金頂,也被黃銅所頂替。頂珠之下,有一枝兩寸長短的翎管,用玉、翠或琺瑯、花瓷製成,用以安插翎枝。翎有藍翎、花翎之別。藍翎是鶡羽製成,藍色,羽長而無眼,較花翎等級為低。花翎是帶有"目暈"的孔雀翎。"目暈"俗稱為"",在翎的尾端,有單眼、雙眼、三眼之分,以翎眼多者為貴。順治十八年(西元1661)曾對花翎作出規定,即親王、郡王、貝勒以及宗室等一律不許戴花翎,貝子以下可以戴。以後制定:貝子戴三眼花翎;國公、和碩額駙戴雙眼花翎;內大臣,一、二、三、四等侍衛、前鋒、護軍各統領等均戴一眼花

Source -

http://bbs6.newsgroup.la/viewthread.php?tid=198443&extra=&highlight=%E6%B8%85&page=1

http://www.beiyang.org/guanzhi.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