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August 7, 2010

三希堂

三希堂,位於故宮博物館養心殿的西暖閣,原名溫室,後改為三希堂。是清高宗弘曆即乾隆帝的書房,也是其作為養心殿主人留下的最明顯的標誌。乾隆皇帝書寫的“三希堂”匾額和“三希堂記”墨跡,至今還懸掛在牆上,匾額兩側對聯為“懷抱觀古今,深心托豪素”(其中豪素指書法)。另在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也有一處“三希堂”,藏有“快雪時晴帖”。三希堂始於乾隆朝,後經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各朝都從未有任何變動,至今仍保持原貌。

“三希”有二解:
  1. 一曰“士希賢,賢希聖,聖希天”。即士人希望成為賢人,賢人希望成為聖人,聖人希望成為知天之人。“三希“是鼓勵自己不懈追求,勤奮自勉。
  2. 第二種解釋為”珍惜“。古文”希“同”稀“,”三希“即三件稀世珍寶。在當時,這兩層含義是並重的。乾隆帝文韜武略,博學多識,能詩詞,尤擅書法,曾多次在全國尋求歷代大家的名貼,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在此收藏了晉朝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遠帖”。這三件古代墨寶,被乾隆帝所珍愛,特意貯存在此,不時把玩。至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時,三希堂收藏了晉以後歷代名家一百三十四人,墨跡三百四十件以及拓本四百九十五種。

王羲之《快雪時睛帖》

王羲之的“快雪時睛帖”為唐人摹本,行書四行二十八字,尺牘紙本,高七寸一分,廣四寸六分,是王羲之四十歲之後的作品,也是王羲之傳世代表作之一。當時只是手札便條而已,因帖內有“快雪時睛”幾字而得名。此帖用筆灑脫,字體舒朗,動中有穩,是王體行書中的精品,被後人稱有“龍跳山門,虎臥風閣”之勢。此帖原是康熙年間,國子監祭酒馮源濟的家傳之寶,由馮源濟將它進獻給康熙皇帝,後來傳到了乾隆皇帝手裡。乾隆在位的六十多年間,對這幅墨寶的熱情始終不減,經常在三希堂臨摹和玩味,反复為之題跋,一生竟對此帖做過七十三次題跋。

王珣《伯遠帖》

王珣的“伯遠帖”全文共六行四十七字,屬典型的晉代行書。其內容為敘事之辭,該帖的命名出自於貼內的首句的“伯遠”二字, “伯遠帖”的用筆靈舞飛動,為上乘的行草作品。此帖是“三希”中唯一的真跡,也是東晉王氏家族存世的唯一真跡。啟功先生對《伯遠帖》十分推崇,作詩讚曰:“王帖惟余伯遠真,非摹是寫最精神。臨窗映日分明見,轉折毫芒墨若新。”

王獻之《中秋帖》

王獻之的“中秋帖”無款,傳為王獻之書,亦有人懷疑是宋代米芾的臨本。紙本,縱八寸四分,橫三寸六分,行炎,行書三行二十二字,前後有闕文。王獻之是王羲之第七子,其書法受其父影響,且又有創新,他將王體行書的筆法進一步加以昇華和提煉。此帖已接近草書,王獻之的用筆如行雲流水,連帶互映關係,將字體處理得完美至極。此帖為其五十歲後之作,屬便箋手札作品。王羲之被人們尊稱為“書聖”,而王獻之則被稱為“小聖”。

source:

http://baike.baidu.com/view/73030.htm

http://big5.china.com.cn/culture/txt/2007-12/07/content_9358872.ht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